(第四篇了境能变识诠解)r
r
于凌波居士讲授r
佛光山丛林学院.台中慈明佛学研究所佛学讲义r
r
第一章能变差别门r
第二章自性行相门r
第三章三性分别门r
第四章心所相应门.泛说六位心所r
第五章三受门r
第六章心所相应门.详释六位心所r
第七章所依门.俱不俱转门r
第八章起灭分位门r
第九章综合分别八识r
r
第四篇 了境能变识诠解r
r
本篇颂文,由第八颂至第十六颂,如第一章科分。r
r
第一章 能变差别门r
r
论文一: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龙变,其相云何?颂曰: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r
r
讲解:前面讲完了第二能变的第七末那识,那么第三能变的前六识,它的义相又是怎么样呢?《唯识三十颂》颂文曰:‘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颂文的意思是:然后是第三能变,它有六种差别,其特点是了别外境,其性质包括善、恶、无记三性。r
r
本篇九章颂文,其中包括了九个题目,就是诠释前六识,是以七段九义来科分,七段又称七门,其科分如下:r
r
一、能变差别门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体别门r
二、自性行相门 了境为性自性门r
相行相门r
三、三性分别门 善、不善、俱非三性门r
四、相应门:r
甲、列六位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相应门r
乙、受俱 皆三受相应受俱门r
遍行 初遍行触等r
别境 次别境为欲,胜解念定慧r
善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r
烦恼 烦恼为贪嗔,痴慢疑恶见r
随烦恼 随烦恼为忿,恨覆恼嫉悭,诳谄与害,无惭及无愧r
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如r
不定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r
五、所依门 依止根本识所依门r
六、俱转不俱转门 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俱转门r
七、起灭分位门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r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起灭门r
r
论文二:次中思量能变识后,应辩了境能变识相。此识差别总有六种,随六根境种类异故。谓名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具五义故。五谓依、发、属、助、如根。虽六识身皆依意转,然随不共立意识名,如五识身无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