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催眠术中意识状态的分析
催眠的应用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就已经开始,古代的医师们称之为“御触”,即伟人通过触碰病人而治愈其疾病。这种触碰治疗其实就是一种暗示力量,病人对自己会被治愈深信不疑,这种信念反过来支持病人自己对自身各种身体及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这种暗示其实就是伟人们无意识运用的催眠。但实际上如今,对催眠的研究已经到了一个较为科学的程度,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御触”两个字就可以解释的。那在催眠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对于这个问题,一千个催眠师就由一千个答案,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对催眠的定义看法也不同。但是催眠究其要义有一个总原则那就是“催眠是由各种不同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此时的人对他人的暗示具有极高的反应性。是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这种意识状态中,我们的判断逻辑和思维能力被弱化,潜意识作用被强化,所以当催眠师对我们下达指令时我们会遵循他的指令,甚至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我们平时做不到的事情,比如说当催眠师暗示一位娇弱的女生肢体可僵直入木时,躺在两椅子中间如架桥一般时,该女生可以身体不弯曲,并且其腹部可以承受平时不能承受的负荷,任凭他人站在自己的腹部。“催眠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就是因为人类普遍具有接受暗示性
f及主动接受暗示性的能力。而催眠使得这种暗示更容易被接受并且被付诸行动。(自《神秘的幻术》”)那究竟在被催眠时我们究竟是处于一种怎样的意识状态呢?其实催眠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恍惚状态。潜意识此时摆脱了有意识心灵判断能力的束缚,开始接受暗示。在20世纪催眠学发展的很低迷的时候,催眠术的支持者之一皮埃尔简列特认为大脑在催眠中被分离,即分裂为意识和非意识。在深度恍惚状态中后者实施有效控制。至今这也是催眠学术界的一大学派的观点,其主要倡导者希尔加德指出,每个人都具有一系列认知系统,它们按级别排列著。催眠术具有使各个系统互相离解的作用。这样,被催眠的人可以报告说他们感受不到疼痛;但另一方面,也还有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的认知系统在起作用,因而他们又可报告说自己感受到了疼痛。按照他的看法,在催眠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指令,催眠师可能和隐蔽观察者取得联系。例如其指令可以是这样的:“当我将手放在你肩膀上时,我即能够与你体内隐藏著的、仍在执行感知任务的系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