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源运市场部仇银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刚读的时候,我是存有疑惑的一本写历史的书,何以值得上百万读者如此推崇?可很快,我的看法改变了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之后,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章节。掩卷长思,此书的魅力何在?一、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初中时,我学过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老师告诉我,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此联是东林党人的座右铭。从那时起我就认定东林党是一群是关心国家民族兴旺而积极进取的人,是跟大奸臣魏忠贤作对而深受迫害的人。在我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对东林党人的同情,充满了对魏忠贤的愤恨。可当我读完《明朝那些事儿》才知道,自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在当时的明朝政坛上,东林党只能算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封建党派,他们也曾经排挤过、迫害过其他党派的成员,同样,他们也曾打击过阻碍他们掌权的人士。东林
1
f党人跟魏忠贤作对,除了救民于水火,更主要的目的是要再次掌握明朝的实际统治权。他们身上除了不肯屈服的精神之外,并无多少闪光点。二、人不一定能胜天之前自己总认为,一个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帝王的昏庸无能,一味地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才会让国家走到万劫不复的地步。而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太过偏颇。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绝不昏庸,相反,他是一个智慧过人、有远见、有抱负、极富心计且励精图治的“明君”。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明王朝,崇祯皇帝提倡节俭且身体力行,他带头穿补丁衣服,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辛苦工作,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补充军费,煞费苦心地整顿军队……但他所做的努力只是延缓了明王朝的崩溃。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王朝已然走到山穷水尽的境地,不论崇祯皇帝如何努力,毕竟“独木难支,大厦将倾”。作为一个皇帝,他吊死煤山,临死时痛斥自己无颜见地下的列祖列宗“散发覆其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些,算得上是尽心竭力了,也称得上几近完美了。时也?运也?可悲!可叹!
2
f三、机会倾向于强者,倾向于有准备的人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叫张居正。他为官几十年,做过很多前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他挽狂澜于既倒,他得心应手地治理国家的内忧外患,他处理政务的手段可圈可点,被评为明朝最具影响力的政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