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确立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的教学思想,以独特的直观性、形象性及新颖的多变性,深深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实验教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佳途径,实验能让学生直接参与并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离开了实验教学,科学教学只是“空中楼阁”,也会把原本生动丰富的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要想提高学生实验的能力,使实验更加行之有效,我做了如下的尝试。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就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景。如教师演示“热喷泉”的实验。在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上塞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上喷出,就像喷泉一样。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教师进行“热胀冷缩”知识的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精选材料,增强实验的有效性。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木块、石头、泡沫塑料、胡萝卜、铁盖、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等材料。有些能浮的,有些能沉的,有些既能沉也能浮的,还有一些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组5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材料一组5个,
f用来探究物体沉浮的规律。这些有结构的材料集合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探究的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利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对他们原来所做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以修正。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使学生进一步感到“体积大、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重的物体容易沉。”三、强化探究意识,促进有效思考科学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思想,我们的科学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概念,无非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智慧,造就一个聪慧的头脑,最终达到一种高远的境地,养成积极缜密的思维品质。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时教师首先提醒学生,一个磁铁每个部位的磁性一样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