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从业人员为49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4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9亿。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己找出路。有些人缺乏自我提高认识,不愿接受培训,而择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加大其就业难度。(三)大学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据教育不统计显示,2001年全国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待业人数37万人,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就业率达到726,待业毕业生为79万人;2006年初次就业率与上年持平,落实就业的毕业生超过300万人,仍有11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估算有250多万人。最近数据表明,2007年,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3
f在此情况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所所长李培林还认为,中国现在整个高校的毛入学率仍然只有20,这种比例比起一些发达国家和周边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我们不能够停止高校发展的步伐,因为这种停止会造成大量的教育资金问题向海外流失。二、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一般来说,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儿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就会的减少。在中国有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式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从数据上看,“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长就业人数804万;“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比“九五”期间少56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单刀“十一五”期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矛盾。首先,中国第一产业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不少劳动力得以释放,涌向第二、第三产业。其次,中国第二产业正经历“资本深化”进程。因此,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