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对平衡的调节就意味着由偏趋正而非走向另一种偏。因此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应在不失学科知识基本完整性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和强调美术教学的情意性。人的行为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情意行为另一种是意志行为。所谓情意行为是指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的过程基本上同一或者43过分约束这种行为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而所谓意志行为则极大地受到目的的左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须运用自己的意志强迫自己完成一些行为即使这是一种己所不欲的行为。所以意志行为通常给人带来的是紧张、艰涩和痛苦但一旦目的达到后却能给人带来比情意行为更大的愉悦。就本性而言人一般都喜欢情意行为。但作为人在很多情况下又不得不进行一些意志行为。因为人毕竟是有意识、有追求、有意志的高等生物。人的一生就是由不同层次的目的以及完成这些目的的行为所构成的。毫无疑问美术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换句话说要学好美术不运用自己的意志恐怕是不行的。但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我们一般的中小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学习美术动用自己的意志呢在学校众多的学科中学生对每一学科态度并不一样这取决于外在诱因和内在兴趣的差异。在一个科学理性的社会中中小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即他们的所学都与将来的生活、升学、谋职有直接的关系。这样与高考有关的学科教育就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学生不管是否有兴趣都必须用意志克制
f自己去努力学习这就是学习活动的外在诱因。美术学习则无此外在诱因因为中小学美术课对学生的升学、谋职的影响微乎其微学生要运用强大的意志力迫使自己努力去学习美术的可能性也就不大除非是那些天生对美术就有着极大兴趣的学生。因此美术学科要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注意使之与学生发生兴趣关系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这的确再一次让我们认识到情意性动势的合理性。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是我国所有公民在中小学阶段所必须接受的。因此全体性应该说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基本属性。换句话说如果只是一部分人接受这种美术教育或者这种美术教育本身未能对绝大多数学生产生吸引力并使之达到某种最起码的素质要求那么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整体上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正是情意性。面对美术教育这种情意性动势我们的美术课程的构建应采取什么对策呢著名的课程论学者泰勒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