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培训的几点感悟
2015年8月8日9日,我与侯深燕、徐灵芝、吴颖芳、李丽,参加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修班”,系统学习了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法。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有“理解思辨能力”(孙有中),“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原则与实践”(金立贤、Marti
Cortazzi),“思辨教学理念与操作”(孙有中),“思辨能力培养教学策略以读写课程教学教学为例”(侯俊霞),“口语课堂中的思辨能力培养”(金立贤、Marti
Cortazzi,“EFL教学实证研究中的思辨能力测试”(孙),“国外思辨能力教学研究前沿”(金立贤、Marti
Cortazzi)。除了专家的“讲”,还有老师们的“练”。为期两天的培训,老师们撰写了两篇反思日志,还进行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设计”。通过这次讲练结合的讲座,我感到受益匪浅,并有很多的感悟。8月8日的第一个讲座是孙有中教授的“理解思辨能力”。孙教授讲述了“为什么要criticalthi
ki
g”:人们的生活质量,创作力都取决于我们思维的质量,然而好的思维需要系统性的培养;思辨能力与人的学习和工作成就大小有着直接关系;中国文化在思辨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高等学校外语类本科
f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总之,他从古今中外文化对比等角度,为我们指出了现代大学教育的使命“Rejoicei
discoverya
dcriticalthi
ki
g”“Thee
courageme
tofaquestio
i
gspirit”“Educatio
is
othi
gmore
orlesstha
lear
i
gtothi
k”。他还讲述了“什么是思辨能力”,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思辨能力不仅是一个有目的的、自我调控的、系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是一个基本的调查工具”。孙教授还引用了布鲁朗的“认知能力模型”: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就此,我反思自己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在综合英语的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学生词汇量的积累,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就是教学停留在“识记”和“理解”的基本语言层面,而忽视了较高层次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中,应该运用内容与语言融合式学习的理念,使未来的课堂模式转变为学科的、系统的、思辨的模式。孙有种教授关于“思辨能力决定语言能力高低”的理念,我非常赞同,并决心在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引用探索。孙有中教授导入“思辨”概念之后,金教授夫妇以合作教学、师生互动的形式,在200多人的教学班里,用实际操作的方法向我们深入浅出的解析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