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作者:张基荣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年第06期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得初中课程教学的方式逐渐改变,很大程度上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对历史的探究和学习,因此,历史课程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难以提高。针对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双主体的教育理念。过去只把学生作为主体,把教师作为主导,造成了教师主体的闲置,忽略了教师的主体性,也就忽略了教师的能动性,这是一种观念的误区。理想的教育教学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育的主体(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正确引导,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引导到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要让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这样才能教学相长。一、实行新课程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辨证关系: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入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现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