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突然意识到网络媒体也可以报道一些事情,登上了中国媒体的舞台,那么汶川大地震则标志着网络媒体真正步入了主流媒体。《新民周刊》: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就有“一人一媒体”的说法。据美国2006年调查发现,新闻首发有40消息源来自博客,并预测2010年能达到70。这次事件是否意味着“个人媒体时代”终于来临?为什么在上一场席卷了整个中国的大灾SARS期间,“公民记者”们没有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陈彤:这次事件有一个特殊性,就是涉及面非常之广泛。从地震造成的感觉而言,大半个中国的人都是亲历者。由于这次亲历是在网络时代发生,很多人就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了自
f己的所见所闻,再经过传统媒体的再次放大,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应该说是空前绝后的。今后很难想象,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突发事件,能引起网民个体如此大范围地采用这样一种方式参与,同时传统媒体会如此大规模地引用他们制作的素材。SARS期间互联网的普及度远不如现在。目前中国已经有24亿网民,2003年网民数而仅有1亿,而且当时网络的表现形式还局限在窄带,手机短信功能也不太发达,更多只能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表达,这次则有大量的宽带内容以及主流媒体与网络、手机媒体的密切合作。可以说正是经过了这几年巨大的发展和变化,随着互联网20的飞速崛起,新媒体得以在地震信息传播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民周刊》:从1998年3月人民网第一次进行独立网络新闻报道开始,网络媒体如何拥有自己独家的采编内容,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互联网媒体整整10年。但在这次事件中,我们看到许多网络媒体的采编队伍同样活跃在灾区第一线。您怎么看待这一变化?陈彤:地震发生后第三天,我们派人前往灾区,主要从互联网自身的角度做了一些报道。比如采访四大运营商在受灾地区进行通信抢修、恢复通讯线路的情况,以及阿坝州政府网站冒着生命危险提供关于地震第一手的信息,在最初的两天一度成为重灾区向外界发布灾情和提供自救信息的唯一公共渠道,电话连线了州网站的工作人员。政府这次允许各路媒体通过比较广泛的视角去做报道灾区,舆论尺度很开放,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和进步。这应该是整个中国媒体发展的里程碑。《新民周刊》:强震固然可怕,但“小道消息”造成的举国恐慌更为棘手。大震发生后,互联网并非没有谣言传出。在现代传播条件下,耸人听闻的谣言通过网络的大量转载复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呈爆炸式放大蔓延。您认为新媒体该如何与谣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