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房地产调控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与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有密切联系。政府部门、学界和企业界判断问题有不同的逻辑。由于学科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和把握的信息不同,学界对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即使是有相同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和信息把握,由于价值取向不同,不同学者对同一影响变量也会赋予不同的权重。这里笔者对中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和与其密切相关的的房地产业发展作一分析。
一、中国经济较快发展不等于过热中国经济总体状况良好,已有连续5年的10%以上的增长,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企业利润、居民收入、物价、财政税收、出口、居民生活等)亦有好的表现。中国经济并非不存在问题,增强危机防范意识,警惕经济过热或过冷均属必要,但对中国目前的经济作出已经“过热”的判断不能令人信服。首先,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极为困难。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质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其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该国(地区)的复杂的内外部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地理、资源禀赋等条件的综合作用,而不主要取决于政府或经济学家们的计划或预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手段还不足以使我们对影响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所有因素,特别是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全面的把握,因而也就不足以对一个国家(地区)适合的经济发展速度作出准确的预见。所以,适合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事后的认知,而不是事前的预见。断言中国经济目前发展过热以什么为参照系?为什么说两位数增长是过热,8%左右是合适?发达国家没有出现过,中国就应不出现;某一发达国家曾经发生过的经济泡沫和金融危机,中国一定会重复发生;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当代中国就不会有,这样的逻辑推理是不成立的。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不平衡发展、差异化发展是常态。表现为在一个时期内,一个(或某些)国家(地区)发展较快,其他国家(地区)发展较慢。各国、各地区齐步走的发展从来没有发生过。在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现阶段,年度之间的增长速度相差一、二个百分点;或者在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增长速度降下来,均属正常现象。其次,国内外条件为中国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为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变现提供了制度保证。以信息化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为中国较少支付试错成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支持条件。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