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归纳重点字词。2、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的意境。3、学习本文将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学习重点: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2、学习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学习难点:
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习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时间:
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两首写西湖的诗歌导入本文。二.诵读课文
1师范读文章,请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句读、语气。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小组推荐学生范读课文。三.译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通译课文,并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提出疑问。(请学生通译课文,并点出重点字词句。教师指导。如:绝、更、、拥、毳、雾凇、沆砀、焉得、白等)四.品读课文一、情感铺垫张岱对西湖情有独钟,曾写过《西湖寻梦》,在《自序》中,他说“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真爱西湖者,舍我其谁?请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二)、课文探究
1这篇课文写了几件事。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西湖情感的一个字,并从文中找出依据。(痴)(学生各抒己见,可以引用原文,可以拓展发挥。如:痴在行为
更定看雪。痴在情感船独往。)教师归纳引申,拓展学生知识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
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苏轼说“高处不胜寒”,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必然是孤独的。试想:大雪铺
f天盖地,西湖万籁俱寂,天色尚未破晓,“我”就冒着严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个中痴意,谁人能解?所以,“赏雪之情,无人领会”,只好“独往”了。
那么,为什么刻意选择“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独往”呢?因为此时西湖最宁静、最纯净、最本色,未被践踏污染。所以,“西湖之美,必于无人处领会”,只能“独往”矣。
“强饮”:可解“勉强饮”或“痛饮”,都是为酬谢知己。一“独往”一“强饮”,张岱真可谓是西湖的“痴情知己”啊!我们不妨改造苏轼的名句何处无湖?何处无雪景?但少痴人如张岱者耳。(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满心自得的一片痴情。)(三)、写作探究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