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
)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