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告诉你什么是分子机器
作者:朱平来源:《创新时代》2016年第11期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名单,法国科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美国科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荷兰科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三位科学家,因为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将共同分享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333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对这三位科学家的发明,诺贝尔评委会用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来形容,并称他们的研究将化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维度。三名科学家做出的比头发丝还要小1000倍的“分子机器”里,五脏俱全,只有1纳米左右大小的“分子电梯”,以及“发动机”“分子汽车”等构造一个不少。又是机器,又是发动机,乍听上去,这个化学奖怎么和我们印象中的化学概念相差好远,但化学教授们却说,这才是真正的纯化学,前几年被“掰歪”的化学奖似乎又重新回到了纯正轨道。就在获奖当日,新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向公众发出呼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他认为“有用”这个词正在戕害社会,(基础科学)真正“有用”可能要到100年以后。如果认为科学研究应当“有用”,那么基础科学就“死掉了”。巧的是,这次的诺贝尔化学奖就颁给了基础领域的研究。“简单地说,分子机器就是一种新物质,三位诺贝尔获奖者创造了3种不同类型的分子机器,而化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创造新物质。”浙江大学教授黄飞鹤告诉记者。黄飞鹤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从2005年起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筹建超分子化学研究小组。“三位科学家最牛的地方是,通过人工创造了比纳米尺度还小的机器。”他说。黄飞鹤说,超分子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是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1987年,就有三位科学家凭借“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中法国籍获奖者让马里莱恩,还是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法国科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的导师。虽然在化学奖颁出后,不少评论都提及今后可以利用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攻克癌症等,但在黄飞鹤看来,超分子研究领域不仅小众,而且离民用很远,“从新物质成功被创造,到在人们生活中实现它的价值,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但是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根基,虽然在这条路上有很多不可预测性,但不能因为没法立即体现价值而忽视它。”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同样是做超分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