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系。秦代以降,在中原地区举行祭礼时不再由“尸”来代替亡灵,而是改用木制的神主。各级官员大多可以建造家庙,士人和庶人则仍“祭于寝”。唐末与五代,社会发生大动荡,昔年显赫的王孙公子流落街头,而出自蓬门筚(bì用竹子编成的篱笆)户的贫家子弟却在朝堂上
1
f出将入相。由于皇朝迅速兴替,士大夫很少能世袭爵位,因而缺乏建造和维持家庙的经济力量。尽管北宋时宋仁宗允许文武官员“依旧式立家庙”,但几乎无人响应。于是,庶人们在“影堂(寺庙道观供奉佛祖、尊师真影之所)”中祭祖的方式,受到了士大夫的关注。这些庶人在家中的正寝即正厅中悬挂祖先的遗像,并在遗像前举行祭祀仪式,故而这些正寝便被称作影堂。此时的士大夫们就择一厅堂专作影堂,无事时关闭,从而化繁为简,以影堂取代了家庙。鉴于这种情况,司马光依据周代士庶的祭礼,在他的著作《书仪》中拟订了关于影堂的制度。到南宋时,朱熹发展、完善了司马光的影堂制度、在《家礼》中确立了祠堂祭祀的礼仪。此后的近千年间,各家族遵行的祭礼便基本沿袭了《朱子家礼》中的规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祠堂至迟出现于汉代,并非始见于南宋。不过,直至南宋初期,祠堂或建于墓地,或用以纪念名宦、名贤。唐代的杜甫便在成都城郊森森的古柏丛中寻访过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朱熹放弃“家庙”这一名称,改用“祠堂”一词,一方面因为“古之庙制不见于经”,还因为士、庶人等身份低贱,无论在周代还是当时都不具备建造宗庙或家庙的资格,因而他另辟溪径,改用祠堂之名,使土人甚至庶人都能绕开障碍,建造祠堂,在祠堂中祭祀祖先。根据朱熹设计的制度,君子,即知书达礼的人士。在营造住宅之前,应先在正寝之东建立朝南的祠堂。这种祠堂不同于后世更为常见的由各家族建造的宗祠,故本书称之为“家祠”’。家祠可以是三间。也可以是一间。家祠中央设四个神龛,神龛中置放收藏着神主的神椟。高、曾、祖、考四世的八位神主从西至东放置在这些神椟之中。在每个神龛前各置一桌,或在四个神龛前共置一桌。在家祠的阼zuò阶即东阶和西阶之间,设一香案,上置香炉、香盒等。没有后嗣的旁亲,如无后的伯叔祖父、母的神主于高祖父、母,无后的伯叔父、母于曾祖父、母。这些神主男左女右,西向排列于所神主之前的桌子上。香案以南要留出空间,可容家众在祭祀时按序列队。同时,应置备祭田,其收入作为祭祀的经费,并购置祭祖所需的各种器皿。值得指出的是,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