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作者:王若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8220吾少贫且贱8221。(《论语》)及长,做过8220委吏8221(司会计)和8220乘田8221(管畜牧)等工作。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那8220贫且贱8221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
f动人民。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8220士8221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8220三桓8221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对此他曾感慨地说:8220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8221(《论语》)。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认为要改造8220礼乐崩溃8221这个局面,首先就要8220正名8221,822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82218220正名8221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严守各自的传统地位、等级身份,不能违礼僭越,也就是永远严守君臣之道,长幼之序,8220君君、臣臣、父父、子子8221(《论语》)。孔子把正名看作是自上而下改变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孔子家语》记载:8220孔子侍坐于哀公,公问8216敢问人道谁为大?8217孔子答8216人道政为大,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8217。82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82178221由此可见,孔子的哲学是伦理哲学,基于这种哲学,他的音乐生活和音乐思想,也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伦理思想的烙印。
f一礼与乐是孔子教育和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生活在鲁国,鲁国是周公的旧封地,因而保留了丰富的商周文化,当时各国都到鲁国8220观礼8221。音乐方面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有比较坚实的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