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备课笔记
专业:班级:教材:备课教师:
诊断学基础(放射诊断学部分)
1
f(目的要求)掌握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应用;掌握骨和关节、肺部的正常X线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熟悉X线的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检查方法及用途;熟悉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的X线检查方法。了解心脏大血管、消化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的基本X线表现及常见病变的X线表现。
了解CT、MRI、DSA的基本原理、图像特点、检查技术。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应用范围。
总论(2学时)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3日发现的,故科学界又称之伦琴射线。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产生的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X线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控制器。产生条件: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2、电子群以高速运行3、电子群在高速运动时突然受阻
二、X线特性
X线波长范围:00006~50
m诊断用波长范围:0008~0031临床应用X线的特性有:1、穿透性:与X线管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X线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这是X线应用于临床的基础。
2
f2、荧光效应:X线可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X线透视的基础。3、感光效应:X线可使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后产生影像,这是X线摄影的基础。4、电离效应:X线使人体电离的程度与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例,这是X线防护和放射治疗的基础。
三、X线成像原理
X线广泛应用于医学主要是利用上述X线的特性及人体组织器官的密度差异,从而在荧光屏或胶片上显影,直接反应出人体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变化。成像的三个条件:1、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2、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差异;3、胶片或荧光屏才能显示具有黑白对比和层次差异的X线。
四、X线图像的特点
1、密度:物质密度: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影像密度:X线照片上的黑与白,与物质密度是一致的,但还受厚度的影像。2、自然对比在人体有些部位例如胸部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异称自然对比。人体组织按照密度高低依次可分为骨骼、软组织、脂肪组织和含气组织等四类。3、人工对比在人体有些部位组织器官与周围结构密度大致相同,缺乏自然对比,当发生病变时也难以显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