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达到降温、防洪、抗旱、捕碳等效益根本解决人造城市阻绝水与生态的问题迈向真正的生态与低碳城市。
3海绵城市的特点
与传统城市相比海绵城市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不变。而传统城市以利用土地为主改造自然改变原有生态使地表径流增大。传统情况下我们采取末端雨水快排模式通过地下管道80的雨水被排出了而海绵城市在多年平均年净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建设“海绵体”仅仅排放了40的雨水其余的部分通过下渗减排集蓄利用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有着非常大的经济效益。
海绵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大课题涉及的层面很多包括天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自然水要素。涉及到供排水、规划、园林、交通、建设、城管、气象等众多管理部门涉及到给水、排水、内涝防治、防洪、水的循环利用等人工水系统涉及到每一个建设项目。
4海绵城市的两大途径
区域层面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生态修复已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调蓄空间。例如我的家乡盘锦市辽河口区去年夏天进行了河道清淤工程在河里种植了荷花蒲草等植物净化水体提高河道的蓄水能力。与此同时还进行了退养还湿将养殖鱼虾海参的水滩还原到自然的状态保护生态区域。
城市层面低影响生态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5海绵城市的设施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达到四大指标分别是下凹式绿地率其面积要大于等于50透水铺装率公共区域的透水铺装人行道、停车场、广场面积要大于等于70绿色屋顶的覆盖率要达到2050下垫面径流系数即一定汇水面积内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为了达到此
f指标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有八大技术增加‘海绵体’建设。包括绿色屋顶透水地坪下凹绿地植被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园生态置留塘蓄水池等。以绿色公园为例
51生态湿地
绿地公园常用的调蓄措施包括下凹绿地、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