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人口流动
所谓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这样,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即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总人口数量的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相差很大。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要远远高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1980年,发达地区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为709,其中,美国为77,日本为783,联邦德国为847,英国为908,加拿大为755。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301,其中不少国家低于20。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1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镇人口不断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特征。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1978年增长到1792,近30年只提高73,发展速度很慢。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00的3609,22年增加了181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由2000年的3609增长到2004年的418,2005年达到43,年均增长14。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数量由1978的17245万人增长到2005年底的56212万人,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8个。2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城市化水平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及增长速度均高于中西部地区。截至2001年,全国城市总数为662个,其中,东部地区293个,占4426,中部地区247个,占3731,西部地区122个,占1843。从省际之间看,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市,达到883,北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