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春分
夏半年
北半球
冬半年
↓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赤道上南半球
全球昼夜等长①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②白昼越来越长③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白昼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昼
①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②白昼逐渐变短③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全球昼夜平分
①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②白昼越来越短③极夜范围从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白昼最短,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
①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②白昼逐渐变长③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全球昼夜等长
全年昼夜等长与北半球相反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⑴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
5
f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
纵波
快
固体、液体、气体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位置
厚度
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
平均厚度17千米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
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2800多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
340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