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课题于2006年4月提出,系泸县县级课题。四年多来,在泸县教育局、进修校的组织领导下,我们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目的,从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产生
2001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近期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决定》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为重点。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做起,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小学生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投入和声势比起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毫不逊色的。但是,我国的德育教育除了一些口号式的说教之外,实际教育效果却差强人意。
深入反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违背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从反思中不难发现,中小学德育教育一个重大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另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实际看,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它既没有切实可行的教育内容,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这对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培育,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