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问题虽然不能得到答案我们还可以思考,很多事情虽然不能达到目的我们还有过程。很喜欢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理论,理型世界和感官世界,前者只能用理性去认识,后者仅仅靠五官感觉就可以了,却不大准确。再有,理型世界是永恒的,存在的是精神物质和抽象物质;感官世界,或者说是现实世界,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即使世界上所有的马都瘸腿了,但我们还是可以靠理性想象出一匹完整无缺的马来。从某个角度来讲,每一种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柏拉图还将人分为三个部分头,代表理性,追求智慧胸,代表意志,追求勇气;腹,代表欲望,应该遏制。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伦理学,提出做人要做到“黄金中庸”。
f读书笔记《雷雨》《雷雨》
年仅23岁,清华大学的学生曹禺挥笔写下惊世之作《雷雨》,同时造就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我重读《雷雨》,依旧对他二人颇有感触。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构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冲。周蘩漪。她疯了,不断地有人说她疯了,周朴园,周萍,读者,最后她真的疯了。作为妻子,她背着丈夫偷人;作为继母,她与儿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锐,她魅惑,她也勇敢。她无视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冲破道德的枷锁,违背人伦。是谁迫她如此这般?是那死气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蛮横专制的周朴园?是年轻男人的气息与诱人的爱情?或许,她只不过是生错了年代。曹禺与那位写下“红楼巨作”的曹老先生有些许相似,有一个无望的家。终日弥散着鸦片的烟雾的家;有一个废人般的哥哥的家。史太公不受宫刑之辱,或许就没有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或许也就是这样一个家造就了一个五四青年,一个戏剧大师,一个叫蘩漪的女人,一部《雷雨》。社会对女性的性爱压抑,专制男人对女人的统制,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年代造成了一个雷雨式的人物的爆发,其中就有一个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个男人叫曹禺。蘩漪的儿子周冲不知为何没有她那动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许是剧中最脱离“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个孩子,有点傻气的孩子。
f我曾经也大概地看过人艺的话剧《雷雨》。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