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话的花喜鹊能够在社会上混下去”,已经形成了一些世俗化的思想。显然,这与我们的教学目标是相悖的,而这句话也是让老师始料未及的,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师对现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并且在课堂上也没有处理好教与学之间产生的认知冲突,最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仍然有学生“要做像花喜鹊一样的人”。杰罗姆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内部认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探求与发现知识,而不是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因此,学生在遭遇认知发展上的障碍、外在的刺激活动与内在的认知活动有冲突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能够使其进行反思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像l老师一样,含糊过去,最终学生没有形成观念上的转变,头脑中依旧是错误的观念。这个教学案例也让我们看到,教师处理学生认知发展中障碍的能力,对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例如,s同学存在着某些观念的偏差,这时候,l教师如果能够正确地加以引导,扭转这个错误的观念,那么,s同学就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对以后的人生也是大有裨益的。视角2:教师的观念和行为
f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l老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观念。在设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时,l老师不仅关注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更加关注到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什么教师感觉可以达成教学目标的时候,却出现了让他始料未及的事情?也许有些教师会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提出“这样教、那样教”的具体教学建议,然而仅仅从“怎样教”的角度去思考,这是很难解决问题的。比如上面的案例,经过一节课的学习,虽然有不少学生观念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是仍然有少数学生在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学生的认知困难是由知识本身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致导致的,是一种规律性的困难。学生认知发展之间的差距使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唯一有效的教学就是使要学的知识与学生的已有认知产生关联而变得有意义。因此,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观念上的变化,那就是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关注学到关注人,这样才会更新教学模式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努力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观念和建构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其发现自我的不足,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
类似上面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