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用直径65mm钢筋制成,规格为930×1750(mm),网孔尺寸为100×100(mm)。同时,在巷道的两帮不高于底板100mm部位施工底脚锚杆,角度为60°。③巷道掘出5~7天内(一般滞后迎头15m左右)在巷道的正顶及两拱肩等关键部位实施高预应力直径22mm、长65m锚索支护,每排3根,排距24m,设计预紧力不小于80kN,锚固力不小于200kN。④在巷道变形趋于稳定时进行复喷,一般为滞后迎头20~40m,厚度不超过50mm。⑤在巷道掘进后15~20天内进行全断面注浆加固,注浆浆液为Po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成的单液浆,水灰比为107~110,采用深浅孔交替注浆,深孔3m,浅孔15m,孔径42mm,注浆终压为2~3MPa。43优化支护效果
f为了检验优化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在巷道中布置了2个围岩表面位移监测断面,每4天监测一次,共监测120天,监测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巷道的顶板下沉量、底臌量、两帮位移量和顶底位移量都不是很大,其中顶板的下沉量最小,最大为409mm,平均下沉速率仅为034mmd;巷道的底臌量最大为873mm,平均速率为073mmd;两帮位移量平均为10163mm,最大为10575mm,平均速率为088mmd;顶底位移量相对较大,最小12178mm,平均速率则为101mmd。由此可见,优化支护方案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有效地控制了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变形破坏,保证了巷道的稳定和矿井的正常生产。
140120位移量mm100806040200020406080监测时间d

顶底位移量两帮位移量底臌量顶板下沉量
100
120
1位置
140120位移量mm100806040200020406080监测时间d100120
顶底位移量两帮位移量底臌量顶板下沉量
2位置图2巷道围岩表面位移量监测结果

5结论
①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是一个时间、空间问题,即在巷道的变形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支护方式进行适时支护。巷道支护的成功与否与每个支护措施的支护顺序、位置、时间密切相关,每个环节都很重要。②望峰岗矿井巷道具有变形量大、初期变形速度大、变形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属于淮南矿区典型的高应力软岩巷道。地质构造、围岩性质、重力场等多种力学机制共同作用又导致巷道支护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常规支护形式的单一性,加上没考虑巷道支护的时间、空间因素,更加难以控制住围岩的变形破坏。③采用锚、网、喷锚索底脚锚杆注浆加固等优化支护技术,先让后抗、先柔后刚,
f形成一个多层的、有效的支护组合拱,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工程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支护技术能够有效控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