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得得心应手,学生也一定会终生受益。二、言传身教,爱心浇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意志、合作、分享等非智力品质,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认为将一个班级引入正规,是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都能稳步上进,不使一个学生落后,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要做到这样非轻容易,需要班主任对每一位学生都倾注一片爱心,这就是教育中的“师爱”,是以育人铸魂为己任的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爱。教师的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其中一部分,更不能厚此薄彼,这就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身体力行的“爱满天下”的精神。师爱以育人为目标,因而她虽源于慈爱而高于慈爱,她必须是一种以社会所需的育人目标为规范的严而有格,严而有度的爱,即所谓“以爱动其心,以理晓其知,以严导其行,以
f恒铸其志。”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尚处于未成熟的发展阶段,因而常常差错不断。面对这样的对象,教师必须胸怀宽广,理智、宽容,对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允许他们犯错,允许反复,允许等待。坚持循循善诱,疏导鼓励,勉励他们自己教育自己以促其进步。青少年对他们尊敬的老师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愿意接受其教诲,效仿其言行。应此,以育人为崇高己任的教师务必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的言行,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满天下”。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受到教师群体的教诲和呵护,他们一批批从班级、学校衔接的接力棒中,不断奔向新的起点。其中的每一棒都包含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奉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批批学生在教师群体的培养中成长、发展并超过老师,从而社会才得以发展和进步。教师又周而复始去培养另一批学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红烛”精神,也是师爱的奉献精神。因此,师爱是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中所不可缺少的,是人类文明社会中爱的升华,也是文明进步教育的属性之一。实际教育中,我们当班主任的都有这样深深的体会:转化学习困难学生,需要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付出全部的爱,同时也是班主任课题探索中的难题,而且这一课题永无止境。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现在教育的对象大多生在甜水里,泡在蜜糖中,他们没有压力,没有责任感。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某些家长自身的素质还相当差。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