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传、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等浅层次方面。在指导学生实践实习、职业类型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等深层次工作方面则无能为力。另外,高校就业指导大多采取讲座和集中上大课等群体辅导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就业咨询需求。三、大学生个人因素1就业观念落后目前在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他们对就业压力估计不足,不能真正了解社会就业形势,遇到稍不如意的岗位就轻易放弃。不愿意到小地方、小企业就业,参加三支一扶、村官选任、其他援助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还不愿意转行、接受不了暂时低薪等。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成长,这决定以后的薪酬调整。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小”观念,“从小单位小企业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挣小钱做起”。2部分大学生个体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笔者所在高校某学院曾组织过专场招聘会,从很多参会企业的用人需求来看,绝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以与专业技术紧密相关的岗位为主,此类岗位约占70左右。其余岗位如客户经理、业务员、行政文员等,也是要求有相近专业学习背景和一定的专业能力。故毕业后如果不考虑转行,无论是进入专业类公司从事专业还是行政、营销等岗位工作,都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水平与能力。这就说明,大学生在读期间,专业学习还是第一要务,专业学习搞不好,就业竞争就已失去了优势。在要求学生具备较强专业水平的同时,部分企业提出让学院推荐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面试。明确提出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或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经验丰富的学生优先考虑甚至直接签约,可以看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也不亚于专业学习。3学生创业风气初步形成,但还没有形成有效规模为更好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国家除了扩大就业外,近年来出台多项鼓励创业的政策。高校毕业生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等。国务院还发文从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指导服务等9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难,还能带动就业。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由于经验比较少还容易导致失败。以上因素造成现在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形成有效规模,对就业难的缓解作用不突出。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需有所作为。笔者所在学院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学生创业,例如在学生会成立创新创业部门,设置学生干部团队专门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模式探索、项目发掘、项目策划、实施指导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