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分析山东艺术学院张学星摘要: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带有战略性的民生问题。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找出社会、学校、学生各个层面的问题,据此分析原因与改进措施,有助于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153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共识。就业难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概括起来。这与我国社会大环境因素、高校培养及指导、学生个人就业观念等因素有关。一、社会大环境因素1高校毕业生连年增加,往届毕业生未就业总量大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快速增长。2005年为338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而2015届毕业生达到749万。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毕业生数已翻番。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已属不易,往届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就更难了。在各类招聘会中,都有众多往届毕业生的身影,既有一直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也有辞职二次就业的。2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经济增速低于年初预期,GDP增速已落到7以下,未来几年有可能继续下降。重要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有下降。受大环境及企业利润下降影响,一部分企业、单位新招聘人数减少,甚至裁员。由于人力成本上升,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外企转移国外的情况,这都影响社会就业环境,加剧就业难。二、高校教育与培养因素1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从各企业用人实际安排上来看,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基本上要试用或者学习培训半年至一年。有关企业招聘人员透露,除去业务开展经验需要从头学起外,应届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业业务水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等所代表的专业知识水准,在市场上基本用不上。这也给了各高校一个办学启示,那就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高校不能只顾埋头办学,导致教学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高校应及时关注市场变化,培养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人才。2就业指导工作质量不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一方面缺乏就业指导人员,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基本维持在14人,甚至更少。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设置、学分管理、教材编制、师资培训等还停留在文件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多忙
f于事务性工作,无暇于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工作人员无就业指导专业背景,大多是党政干部或辅导员兼职,就业指导内容仅停留在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宣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