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的是2006年1月和爸妈去逛前门的大栅栏。因为前门胡同在2005年开始拆改,计划2008年建成以民族传统商业、文化休闲、旅游、餐饮等结合的特色商业区,除重要文物建筑被保护、修缮外,其余建筑都要拆除,到时整片胡同将从这里消失。爸爸是带我来向北京最著名的胡同区告别的。还记得当时,大部分胡同已被拆除,只留有大栅栏商业街以及大江胡同和小江胡同几处人去楼空的旧址。凄冷的寒风中,残存的瑞蚨祥、内联升、阳平会馆带给我的是莫名的萧索与哀伤。那些儿时的记忆一股脑涌进脑海,都说白
1
f驹过隙,雁过无痕,可曾经繁华的场景一幕幕划过眼前,真真实实刻下深深烙印。那个时候我猛然发觉,脚踩的这片土地上,那些恍若镌刻着历史变迁的灰墙窄道已经默默消失了。大概人都是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我对胡同强烈的感情仿佛在那一刻被点燃,从此开启了我对北京胡同的强烈好奇和探索之门。我至今依旧庆幸,在中国的首都,在首都的最中央,还幸运地保留了一大片最著名的胡同,它们静静伫立在那里,等待各地游客用惊讶而赞叹的目光仰视,等待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以温柔而感慨的眼神描摹。二、北京胡同的概况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阔马路,而永远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因此,有人称北京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胡同”一词是元大都时出现的,蒙古语意指“水井”,因为水井在两排四合院间的小巷里。还有一种说法是“火”,即小通道的意思。无论哪一个,含义大体相仿,基本是小巷的意思。
元代,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因此后代在中间空地建院,必赖小胡同为出入通道,这样就在许多有名的大胡同中产生了大量无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语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北京胡同的数量十分惊人截至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路37条。
胡同与四合院的完美组合,体现出元大都统治者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聪明之处。胡同横平竖直,四合院错落有致,怎么看都像是军事化管理的结果。有了胡同的分割与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军营。
提到胡同,就不能不介绍胡同五花八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