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试验研究单项技术70年代起部分高校和农业科学院开始覆盖和少免耕等试验研究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90年代起开始了农艺农机结合的系统性试验在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机械设计和耕作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总结出适合山西的3种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和3种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九五”到“十五”期间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农业部启动国家级示范县项目在北方
f8省自治区、直辖市38县内进行示范研究。国内的研究与应用以残茬秸秆覆盖耕作、深松耕、少免耕较为普及以土壤耕作与覆盖技术组装为主要形式如浅旋覆盖、灭茬覆盖、重耙覆盖、高留茬免耕、深松覆盖、免耕覆盖、立杆铁茬播种、秸秆粉碎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少耕播种、留茬深松膜侧沟播、留茬免耕膜侧沟播、碎秆表土作业包括深松、免耕播前耙及深松播前耙等着重研究农艺技术本身及其对土壤养分、土壤温度、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土壤水分动态和产量的影响及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价等方面。在少免耕、等高耕作、沟垄耕作等保护性土壤耕作留茬覆盖和秸秆覆盖等覆盖耕作及间套混、轮作、复种和休闲填茬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目前覆盖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作物秸秆、残茬覆盖为主的覆盖方式及其效益研究上常见对秸秆整株覆盖、秸秆粉碎还田覆盖、秸秆粉碎浅旋覆盖、秸秆高留茬、整秆立地以及地膜秸秆覆盖等的研究。因覆盖方式、土壤耕作方式及各地区的实际条件不同形成各不相同保护性耕作工艺体系或模式。虽然一些省区已探索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技术模式如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农机局20世纪90年代起在自然条件不同的20个旗县建立试点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工艺等开展了科学试验通过单项技术集成配套初步探索出全区不同类型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途径在棉花生产过程中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相结合,即能达到保土保水的目的,又能符合当地农艺的要求。棉花保护性耕作模式以保墒、增温和除草,防止土壤板结、流失,减少沙尘产生量,提高水分利用率为主要目标,综合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深松、地膜覆盖播种等多项技术措施。朱自玺等在2000年从能量平衡角度解释了覆盖的保墒机理即土壤覆盖后农田乱流交换系数和显热通量增大潜热通量减小亦即用于土壤蒸发的能量减小从而减少了土壤蒸发。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是2种常用覆盖方式地膜可隔断土壤与大气间的水分交换有效抑制土壤蒸发并保持均衡的土壤水分分布提高地温使作物成熟期提前。同时,保护性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