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读《论语新解八佾篇》论语新解八佾篇》
钱穆先生解《论语》,有立意,有宗旨。求“古今之通义”是其立意;以心释礼、释仁,释《论语》,是其宗旨。钱先生曾撰《灵魂与心》一文,标举一“心”字,以其为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取得对待地位之独特处。我以为体现了他在现代处境中,对儒学最核心的体悟。熟读此文,再观《新解》,即可见钱先生解《论语》之宗旨。一、立意与宗旨具体到本篇,亦不难体会钱先生的宗旨。对第一章“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解释。“忍”有“忍心”、“容忍”两意,汉魏时都用“容忍”,朱子也兼存两说。近人程树德在《论语集释》中认为“容忍”是汉朝人旧说,且“义较长”。那么钱先生为何独取“忍心”说?这要从他的立意和宗旨来理解。古人重纲常礼教,今人则否,所以,孔子深责季氏僭礼,如果单单是说此种做法违背了礼法规定,在今人看来则有“袒护当时在上者”之嫌。这样的解释就并非“古今之通义”,而是通于古而悖于今之义了。更重要的是,“容忍”解与钱先生对“心”的强调不合。“容忍”是一种很负面的情绪,是心与心隔绝、相敌对的状态;而“心”强调的是心与心相通、相互感发、亲爱的状态。“忍心”解则恰能强调这一点,尽管是从反面强调。“不忍”就是从人心的相感相通而来的(孟子说“不忍人之政”)“忍心”就是断绝这种相感相通,(“忍而不顾”)。在钱先生看来,这种断绝才是僭礼的本质,才是危害的根源所在。所以他阐发说:礼本于人心之仁,非礼违礼之事,皆从人心之不仁来。忍心亦其一端。此心之忍而不顾,可以破坏人群一切相处之常道。故孔子之维护于礼,其心乃为人道计。本篇第三(“人而不仁”)、第五(“夷狄之有君”)两章的解释,亦极能体现钱先生求“古今之通义”的立意。他解释礼乐与仁的关系,说:孔于之学承自周公。周公制礼,孔子明仁。礼必随时而变,仁则亘古今而一贯更无可变。《论语》所陈,都属通义,可以历世传久而无变。礼乐与仁,乃是儒学架构的两大支柱,钱先生则根据“通义”与否,将其一划为二。其强调“通义”之心可知。然强调“通义”并非教人“空言义理”。在对十四章(“周监于二代”)的按语中,钱先生特别提醒读者:“孔子平日所告语其门弟子者,决不于此等历史实迹绝口
f不道,然《论语》记者则于此等实迹皆略而不详。”由此提醒读者注意孔子以下历史演进之实迹。钱先生真善读书、善体古人者。好古敏求而不泥古,善学孔子也。无君”还是无道”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