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
2、整体感知本诗并将此诗译成现代文3、解读本诗有哪些疑问?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学重难点:看注解,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理解大意教学设想: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组织散文语言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教学过程:导入: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我们学过了晚唐著名的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学习一下他的《长安晚秋》(板书)教学内容:1、了解作者:赵嘏,字承,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
f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2、写作背景:这显然是赵嘏寄居在长安时,秋天所写的诗。那时长住在长
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3、教师范读,学生朗诵。4、结合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用散文语言窜通诗歌大意。
(学生导学案上完成,合作探究难懂语句)教师总结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美女靖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5、学生初次感知本诗有哪些疑难,提出自己的问题。生1:生2:
f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掌握从“标题《长安晚秋》”入手了解古诗词内容,进而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
导入:上一节课同学们整体感知诗歌,能将诗歌通俗易懂的扩成一句话,有些同学甚至能将这首诗歌写成一段优美的散文,可见,同学们在理解大意方面问题不是太大,但还存在个别问题,同学们就存在的疑问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老师将这些问题做了总结(呈现问题PPT)。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