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天命”的洞察。相比起“道”观念,“德”观念更具体,距离人更近。
5
f作为文化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德”观念逐渐成为“道”观念的体现。如《国语晋语》中载,晋厉公六年,范文子率晋军在鄢陵打败楚军后,针对晋厉公的“无德而功烈”,说:“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天道是没有偏私,只把福命授给有德的人。可见,天道的得以体现就是通过“德”。西周时期“德”观念的使用总是与宗教的天命观相结合,“以德配天”即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可是到春秋后期,随着天命观的不断遭到怀疑,“天”的神学观念也不断被怀疑和剔除,逐渐向自然天道观转化,与之相配的“德”也便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德”逐渐成了“道”的体现。于是,“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德”和“道”的关系套用柏拉图的话说是“分享”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月映万川”,即“一切水月映一月,一月摄一切水月”。“道”成为统一的、普遍的,而“德”是个别的、分殊的。最早将“道”和“德”连用,见于《易传》及《荀子》。《周易系辞》中也是道、德分言,惟《说卦》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这里“阴阳”、“刚柔”虽然是连着用的但表达的是两个词意,所以“道德”在这里也应是两词并举。《荀子》中:“故学止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里道德连用,可能本指道与德,连用成为一词。汉代以后道德成为常用的名词。学(摘编自薛江谋《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下的“道”“德”关系探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伦理中,“道”和“德”最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含义不同,产生的时间也不同。B.从原始语义上看,“德”观念和“道”观念都是普遍的观念,这决定了它们最终走向抽象的范畴。C.从字义上考察,“道”注意“向外”求索行为是否践行天命,“德”则把目光引向人自身,比“道”更具体。D.春秋后期,“以德配天”的情形发生了改变,“德”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德”与“道”的关系更近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道”和“德”原始语义中的普遍性“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不是决定因素。(2)下列理解和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