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主题班会”开展德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中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生的班主任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化,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中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例,谈点做法。一、养成习惯,规范行为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现象,如果不加强引导,规范他们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鉴于此种现象,我召开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主题班会。具体做法如下:案例一:一位留学德国的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从某名牌大学毕业,可求职时,被多家公司拒收。高不成只好低就,他就找了一家小公司。结果,小公司同大公司一样,很有礼貌的拒绝了他。提问:什么原因使他屡遭拒绝,事业受阻呢?(听读事例、思考
1
f问题、讨论发言)通过讨论发现,在学生心中对日常小事不很重视,也没有意识到:小事见人格。这正为以后的规范认识埋下伏笔。继续揭示原因,引起重视,展开讨论。这位高材生愤怒了,嚷着要控告这家小公司种族歧视。德国人为愤怒的他送上一杯茶水,从档案袋中抽出一张纸,递给他。这是一份记载着他曾三次在公共汽车上逃票的记录。逃票这区区小事,竟成为德国大小公司拒收它的同一理由。提问:德国的大小公司为什么因逃票这一小事而拒收一位高材生?是他们小题大做吗?教师继续提问,将问题的焦点展示给学生:社会需要道德素养高的人,还是需要知识水平高的人?生活小事能否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否反映一个人的人格?通过事实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件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严重影响着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明确归纳,让学生规范认识:1社会要求人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严格遵守规则,否则就会像生物界一样“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上车买票,借书还书,考试自律,在“规则”这个概念上,同不能杀人越货是同一性质的。2个人信誉:上车逃票是“贪”,借书不还是“赖”,考试作弊是“骗”,一个人在小事上都靠不住,还可以保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