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20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理解:1理解:理解《共同纲领》P94952记忆:2记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P9596记忆
3理解:3理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P96理解4简单运用:4简单运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及主要表现P9697简单运用1、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它是新中国的施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平北平《共同纲领》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政治协商这次会议的政纲领临时宪法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①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建立起来。②主要成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政体、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③地位:是新中国的政体地位:政体根本政治制度④意义: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通过: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内容:①规定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③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和途径。(3)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特点: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特点: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5)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风俗和习惯存在差异;社会政原因:治、经济结构、教育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别。②目的: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