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上世纪70年代的报刊和史料,有关我市体育方面的新闻可谓层出不穷,让人回味,让人缅想。1975年,我市建了第一个正规体育馆,第一次承办了全国比赛;1976年,邯郸市游泳池落成,全国游泳表演赛在此举行,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最闪亮的光点,邯郸市的体育事业开始步入新的发展时期。r
几天前,记者采访了原体委的数位退休老人,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走进了那个年代的邯郸体育。r
一r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记者约见了当年曾任市体委办公室主任的高天明。今年77岁的高天明,身体非常硬朗,瘦瘦的个子足有一米八开外,虽已是满头白发,但一说起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高天明显得异常兴奋。r
讲述首先从建国初期的邯郸体育事业开始。r
解放前,我市体育场地一无所有。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场地建设才得到稳步发展,群众自发和学校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才陆续发展起来。那时候,邯郸体育工作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群众体育处于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状态,因地、因时、因人“各自为战”;机关和厂矿企业的体育活动也多是干部职工自发组织;在农村,逢年过节时多开展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民间体育活动。r
1951年,邯郸成立了体育总会,同年建了第一个四百米煤渣跑道(内含足球场、田径场)。1954年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同年建了能容纳3000名观众的露天灯光球场。这两块场地的建设,为邯郸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
二r
1975年,全国青年排球分区赛在全国拉开序幕后,我市开始谋划将分区赛拉到邯郸举行,并敲定了对应的建设项目:邯郸体育馆。r
“这是我们邯郸建的第一个正规体育馆。”高天明说,这个体育馆的落成,成为邯郸体育发展史上的转折点。r
那段难忘的岁月,高天明依然记忆犹新。那年,从省体委获准在邯郸承办全国青年排球分区赛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决定建一个万人露天灯光球场,随即成立了以体委为主的工程指挥部,下设联络、采购、宣传、保卫组等工作机构,体委的干部全部投入第一线,有的外出采购,有的参加运输,好多同志磨破手指,但大家从不叫苦。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充分发动社会力量,以邯郸市第二建筑公司为主要施工单位,邯钢支援钢材,峰峰支援水泥……好多厂矿企业、机关、学校、解放军都伸出援助之手。工人们不分昼夜加紧施工,一些附属工程全部是由解放军、学生、干部职工参加义务劳动完成的。r
在全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个能容纳万名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