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婚俗文化特点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所谓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太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它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远、疆域广袤、民族众多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由于历史久等因素的制约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婚俗文化呈现以及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一、重礼轻爱、男尊女卑的婚俗价值观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婚姻礼仪,举行正式仪式的婚姻才被家庭和社会认可。汉代郑玄认为:“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婚姻是男女确立关系时举行的被社会认可的仪式,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传承、演进。古代婚姻礼仪包括
f议婚、订婚和结婚等全部过程的礼仪程式,主要分为“成妻之礼”和“成妇之礼”。“成妻之礼”先为约形成于战国时期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后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六礼”,改为“三礼”,“自议婚而下,首曰纳采,问名附焉;次曰纳币,请期附焉;次曰亲迎。”六礼(或三礼)程序完成后,夫妻可以同居。之后,要行“成妇之礼”,主要是拜见公婆、拜谒祖庙。最初,新娘谒见公婆的仪式在次日清晨进行,行庙见之礼则在婚后三月(魏晋南北朝时为三日)进行。南宋时期,新娘入门后,就参拜天地、祖先、公婆,然后夫妻互拜,从此逐渐形成一拜天地祖宗、二拜公婆诸亲以及新人互拜的新婚俗。行过“成妇之礼”,表明新娘正式加入男方家族。
中国古代婚姻主要形式为带有包办性质的聘娶婚,从择偶到成婚,由媒人与父母参预或作主,即古书所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有经过明媒正娶、循礼而嫁的婚姻,才是合理合法的。这种重视婚姻礼仪的价值观,造成婚姻中最本质的内容,即情感和性爱被忽视,这样,女子在家庭生活中缺少或没有独立的人格,处处显示出男尊女卑。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