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3、情绪过程: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第二章人格与学校教育解释名词1、人格: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需要、
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2、社会化:是指人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3、气质:是指依赖于人体的遗传素质和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它使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色彩。4、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
第四章行为的动力机制解释名词1、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2、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3、价值观:是指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并以之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4、兴趣:是指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5、双重趋避冲突:是指个体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都带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因素的目标是
所发生的冲突情境。6、内知内驱力:是指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
需要。7、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想要通过学习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8、亲和内驱力:又称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与别人亲近的心理倾向。9、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
评价和确信,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10、内驱力:是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推
动力。第六章认知学习
解释名词1、知觉整体性:是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握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2、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会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
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3、知觉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
把其他事物当做知觉的背景。4、知觉恒常性:是指由于知识与经验的参与,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而表现出相对稳定性。5、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加工的认知和控制。6、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续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7、倒摄抑制:新学的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8、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在学习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调查,从而获得问题答案和
第1页共7页
1
f9、10、
11、
1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