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泰州)市2011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2011.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王赢政在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他的真实意图在于A.标榜自己的功德B.追求制度创新C.显示与众不同D.强调君主的权威2.“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这反映出①明清时期科举制与现实需要脱节②唐朝科举制以门第为录用标准③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④科举制是比较公平的选拔方式A.①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A.主旨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B.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C.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D.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4.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5.右图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是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据此可以看出①中国沿海地区已开始对外开放②商行附近有中国传统宗教风格的建筑③广州开始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④许多国家在十三行设有常驻商馆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6.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7.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这说明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8.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这表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A.革命与维新的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