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文学本质的言说如何可能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当代文学理论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动向,就是反本质主义:依据解构主义,取消关于文学本质的论说,代之以文学观念的历史描述;同时,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把文学本质还原为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的建构。笔者认为,文学本质问题的言说是可能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正本清源,考察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对本质主义的解构,然后再考察文学理论包括文学本质问题建构的问题。一本质主义实际上是实体主义。古代哲学探求与主体分离的对象世界的本质,它相信在现象后面存在着实体,实体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决定着现象世界。因此,古代哲学就把确认实体作为“第一哲学”,把实体当作自明公理,进行逻辑的推演,以揭示具体事物的性质。这就是“一决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及其思想方法,从而形成了所谓“本质主
f义”。本质主义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寻求事物的绝对本质。在实体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形而上学的古典哲学体系。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也体现在文学研究上面。传统的文学研究也是从所谓“世界的本质”出发,来推演文学的本质。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体,因此提出了艺术是理念的再模仿的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实在的物体和形式,因此提出艺术模仿现实的理论。黑格尔认为理念是实体,因此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切都植根于形而上学的实体论的本质主义。苏联文学理论提出了“文学是现实的反映”说,也是源于物质本体论,认为存在着物质实体,文学反映物质世界,从而是一种变相的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现代哲学抛弃了实体观念,进而摧毁了形而上学。洛克和休谟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否定了实体的存在。洛克认为一切知识都导源于直接经验,因此所谓实体是不可知的。休谟认为实体不过是思维产生的错觉,不存在超经验的实体。康德综合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认为认识只能把握现象世界,不能
f把握实体,把实体列为信仰的对象,从而抽走了实体存在的根据。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范畴“存在”被错误地当作“存在者”即一种实体,而实体不过是一种虚构。分析哲学认为只有可以实证的非分析命题才是有意义的,而关于实体、存在的论说都只是语言的误用,形而上学的问题只是无意义的假问题。后现代主义哲学更彻底地摧毁了实体观念。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并没有确定的所指,而只是不断推延的“能指的游戏”,因此也没有终极的意义。新历史主义认为一切都是历史中的存在,是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