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忠诚、热诚、仁爱、守信、正直、勤劳、勇敢、谦虚、谨慎、创新、求实等。道德品质作为一种自觉意志的能动过程,并表现出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天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上的表现,也不是人的“良知”和自由意志活动的结果,而是在后天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教育以及个人的自觉锻炼影响和修养逐步形成的。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它与违纪违法行为的多少紧密相连。大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水平。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品质需要平时的养成和锻炼,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也需要教育者本身要有足够的认识,不断给予受教育者以新的启迪和培养。2、社会公德的养成。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反映,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的公共道德。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精神文明状况,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德主要包括公共场所道德、公共卫生道德、公共交往道德、公共生活道德。它是基于公共生活关系之上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是对每一个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起码标准和要求。它是衡量个人或群众是否达到人类道德一般水平的标志。在大学校园里,维护公共生活的工作秩序、学习秩序,是广大同学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创造一个和谐、团结、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是广大师生的共同心愿,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集中表现,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3、礼仪与文明的养成。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进行社会交往,这就要讲究各种个人交往和交际中最起码的礼节、礼仪,以及个人在生活中起码应有的行为习惯。其中,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文明礼貌,互相尊重,诚实可信,言行一致,例如:毕业生到社会去择业,无论和用人单位接触还是参加面试,都应该讲究礼节、礼仪、谦虚,尊重他人,体现出一个大学生高度文明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所以礼仪与文明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和养成内容。人们要在交往和交际中,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平等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助于培养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有助于调节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问的关系,避免或减少某些不必要的个人冲突。使社会的公共生活有序、和谐、健康。4、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在学校里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不仅是调整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大学生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