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温。归肝、脾、肾经。
咸,温。归肝(未改动、脾、肾经。根据《中华本草》、《广东地标》记载及功效主治特点将药性修订为“寒”性。原标准中归经阙如,未查到文献记载。根据其功效主治特点,拟补充归经“肺、肝经”。本品代牛黄使用,今据药典及《中华本草》和七版教材《中药学》中牛黄的药性内容而增加。
功能主治原标准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用于胃痛,风湿痹痛;外治牙痛,跌扑肿痛,虫蛇咬伤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
功能主治修订后
功能主治修订功能主治修订用法用量用法用量用法用量修订的理由的部分原标准修订后的部分6~12g。6~12g。外用鲜品外用鲜品适适量,捣(未改动量,捣烂敷烂敷患处患处。。
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用于胃痛,风湿痹痛;(未改动外治牙痛,跌扑肿痛,虫蛇咬伤。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用于胃寒(未改动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原功效中“消炎”属于西医术语,原“主治”中的“支气管炎,肺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属于西医病名,故而删除。参考《广东地标》规范为中医习惯用病证名。
3~9g。
3~9g。
(未改动
了哥王
苦、辛,微温;有毒。
将“微温”苦、辛,寒。之性改为“有毒。归肺、寒”性。增肝经。加“归肺、肝经。”
消炎解毒,散瘀逐水。用于支气管炎,肺炎,腮腺炎,淋巴结炎,风湿痛,晚期血吸虫病腹水,疮疖痈疽。
清热解毒,散瘀逐水。用于肺热咳嗽,痄腮,发颐,疮疖痈疽,风湿痹痛,臌胀。
“消炎解毒”改为“清热解毒”。主治改为“肺热咳嗽,发颐,痄腮,疮疖痈肿,风湿痹痛,臌胀”
根15~30g;根皮9~12g,久煎后服用;外用鲜根捣烂敷或干根浸酒敷患处。
根15~30g;根皮9~12g,久煎后服(未改动)用;外用鲜根捣烂敷或干根浸酒敷患处。
人工牛黄
(无)
甘,凉。归心甘,凉。归、肝经。心、肝经。
清热,解毒,化痰,定惊。用于痰热谵狂,神昏不语,小儿急热惊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清热解毒,化痰定惊。用于痰热谵狂,神昏不语,小儿急惊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功能“清热,解毒,化痰,定惊”改为“清热解毒,化痰定惊”。主规范术语。治“小儿急热惊风”改为“小儿急惊风”。
一次0.15~0.35g,多作配方用。外用适量敷患处。
一次0.15~0.35g,多作配方用(未改动)。外用适量敷患处。
2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