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38年是《华盛顿邮报》的戏剧和电影评论家,她撰写的联合特写专栏“礼节小姐”通过稿件辛迪加在国际上多家报纸同时发表。她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阐述了她在《普通礼节》一书中的观点,现转载如下。如今的美国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具有个人美德就会毫不费力地、自然而然地产生大家可接受的社会行为。道德和礼节之间的区别已变得模糊了。大多数人以为,你只需要有一副好心肠,其余的事情便不用费心了。你不必写感谢信。这种对于人际关系的“自然”态度认定:熟知一个人就是爱他,人类唯一的问题只是沟通问题。这否认了人们可能被基本的、的确不可调和的差异分隔哲学的、政治的或者宗教的这也假设了所有这样的差异仅是误解而已。许多形式的礼节恰恰是用来掩盖那些由不可调和的差异所造成的厌恶之情的。只要礼节应当完全符合道德的想法存在,用来润滑普通生活的应酬话或惯例就会产生道德问题。过去人们讲究义务性的正式拜访,那个时候,“夫人不在家”的意思显然就是“夫人不想见你,就象你并不想见她一样,不过她注意到你已经尽职了。”如今,我们从来不给自己暂时被别人联系不上的便利,甚至对陌生人也不例外。有了电话和BP机,人们使得自己能随时被任何人立即接通,而被认为无礼的并不是打电话干扰别人的人,而是不肯听电话的人。我收到许多记者的来信,他们认为只有直言不讳才是诚实。他们感到气愤,因为问他们“你好吗?”的人们并不真正想听他们说肚子不舒服。在写信给那些他们并不想结交的人时,他们要求不以“你的忠诚的”来签署信件。让人觉得有点生气的是,在说“早上好”之前得看一下天气预报。那些提倡实话实说的人在回答“我看上去好吗?”之类的问题时会说实话,这也等于给粗鲁以特别许可。礼节标准化的缺乏导致了一个充斥着愤怒与混乱的社会,在那儿每个人都赤裸着他的道德观,每个细小的行为都被视作是一种道德观的显露。今天,每个人都声称不仅有权设计自己的礼节,而且有权在别人不遵守这些礼节时发火,即使他并未曾费神让别人了解过他的喜好。事实上,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容易在无意中伤人。一位绅士为一位女士开门,因为他母亲告诉他女士喜欢这样的礼节,但是这一位转过身,对他不屑一顾,因为他已经侮辱了她作为女性的人格。一个年轻女子在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给一位身体虚弱的年长男士让座,而他厌恶地瞪了她一眼,因为她已经损伤了他作为男子的尊严。注意,这些人只是想要做好事;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在遵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