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掘法存在会对根系造成损失,研究者开始利用特定容器分析根系的生长特性。Saohs首创了在玻璃板后跟踪观察根系生长的方法,被称为定位法6;受该方法的启发,德国人先后建立了两个专门的根系实验室开始对根系特性开展了大量研究。1932年日本的科学家OSkamp和Batjer7在挖掘平整的土壤纵剖面上把根系暴露出来,然后统计根系数量和长度等指标参数,也能获得根系在土壤纵剖面上的分布特性。该方法最早应用在针对树木根系的取样研究,后来拓展到草本植物根系。
13钉板法
美国农学家Ki
g于1892年将一定体积的金属笼内穿上金属棒,以此分割成不同的空间,后塞满土壤,取样时先用水冲去土壤,然后观察保存下近似自然状态的植物根系。到1897年,Goff又进一步改良了该方法,也就是经典的钉板法8。同时,也有人将该方法与挖掘法相结合,对灌木植物根系展开研究,也获得了较好效果。
14土钻法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根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大田作物为主,随着研究开展农学家在研究根系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根系生长的生态条件,这也催生了根生态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土钻开始被农学家们逐渐使用获取土壤和根系的混合样,然后用水淋洗出根系,测定其各项生理指标9,该方法也被其他从事根系研究的科学家所认可。在1953年,Hall等10引入放射性示踪元素研究根系生态学特性,但是由于这种方法主要是一种辅助性的研究工具,因而被应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由于同位素法在研究根系的生理学特性时具有明显优势,因而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15纵剖面壁法
该方法是由美国科学家Weaver于1919年最先发明的,具体操作是在土壤纵剖面上移除3~5厘米的土壤,以便记录根的各项指标参数11。由于其仅能在剖面上观察到根系,因而1964年Reijmeri
k提出了薄片法,具体操作是先在土壤纵剖面紧贴放置有机玻璃板,后直接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把观察到根系形状绘制在玻璃板上并统计其参数。若是根据根系的水平分布取样,可采用横剖面法。根据根系生态学研究的采样原理,应用纵剖面壁法研究根系的数量和分布都是科学可行的,尤其是在不同的地点和条件下比较同种植物根系生长的差异,垄作条件下观察根系分布状况具有一定的优势,且不受土壤类型的限制。为更加详细了解根系生长的动态过程,6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根据纵剖面壁法原理建造了更加现代化的根系实验室,其应用方法是通过地下通道内的透明玻璃墙可便捷地连续观察植物根系的生长情况。
16玻璃壁法
为连续监测、记录一定剖面上根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