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设计中线条美的内涵摘要传统绘画在观察物象时,主张“静心观照”,使主体自身融入客体外界之中,体味陶养,寻求客体精神与主体情感的契合点,诱发灵感,达到“迁想妙得”的境界。为了强化线的这种表现因素,又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在用线造型上具有相对主观和夸张的特点。高度的程式化是中国传统绘画用线造型的又一大特点。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设计线条美程式化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一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美学基础论及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美学基础,可以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中予以把握,其导源自《诗经》、《楚辞》及书法,主要特点偏重于抒情,重视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把对情感的表现看作艺术的生命所在。绘画艺术亦不例外。这些美学观念运用到人物画创作中,“用笔奇峭,取境古逸”,笔意纵横,气象雄伟,创立了自己的风格,以有个性的线条来表现其内在的生命力。中国传统绘画的这种观照与表现方法,使得画家更多的是将视线集中于对主体与客体的精神本质的构思,而少有对客体表象的理性观照。画家所表现的意象是建立在主体的心理时空之上的,主体的情感逻辑便成为意象赖以存在的支撑点。它不受物理时空的制约,排除了同客体精神无本质联系的表象,是客体集中、概括的本质因素与画家主体情感和想象相结合的产物。此时的意象既非客体的再现,亦不是画家随心所欲的臆造,尽管它在物体表象上同客体物象相去甚远,看是不似,但在
f其精神内核上却是更高的、更完美的契合,是对象生命气韵同主体精神情感的高度融合,是“离形得似”,如齐白石笔下的虾,尽显这种美学理念。因此,宋代的苏东坡更是不无感情地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其核心观念所在。由于摒弃了客观表象和物理时空对主体表现的制约,将情思与视线放到一个不受狭义的物理时空制约的无限精神空间上,使得画家获得了一个传达客体精神和主体情感意志的相对宽泛的表现天地。正是有了这块天地,才让传统绘画中的线有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艺术追求和精神情感的表现。
二线条美的内涵构成1写形与传神的浑融对传统的中国画来讲,线条是其造型的主要手段,肩负着写形和传神的双重任务,即“外取物的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清初朱耷笔下的写意花鸟,形象夸张,线条凝重简括,行笔走墨无不充满了画家孤独幽愤之情和寄寓着画家的亡国之恨。在这层意义上,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是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背景、形与形之间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