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阅读”高三“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高考文言阅读重点测试内容之一,考查的要点是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1、古今异义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例如: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文中的“信”不是“书信”,而是“使者”,文中的“书”才是书信。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例如: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组是:①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②吾何爱一牛③金就砺则利。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⑤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⑥哭泣无涕,中心不戚。⑦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⑥D、④⑦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河流的通名了。“爱”在古代有爱护义,也有吝啬义,“何爱一牛”就是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现在的“爱”没有吝啬义。“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这是使用范围都缩小了。“涕”原是眼泪,不是鼻涕,这是词义转移了。2、一词多义。文言文的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要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例如:下列各句中“信”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②怀王贪而信张仪。③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④烟涛微茫信难求。⑤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⑥雪里已知春信至。⑦欲信大义于天下。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D⑥⑦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信”本义为诚实,不欺。人言为信,言语真实,说话算数,这就是“信”。如①。以下都是引申义。如果诚实,就能被取信,所以“信”由诚实、不欺之义可引申为相信、不疑之义。如②③。古代绝大多数虚词义是从实词义转化而来的。“信”由诚实义虚化而有实在、确实之义。这是副词义。如④。一个人诚实不欺,被信任不疑,可以充当使者,所以“信”又引申为使者义。如⑤“来信”即前来的使者,具体指媒人。在古代,信息、书信多由使者传递,所以“信”又引申为消息、书信义。如⑥“春信”就是春天的消息。“信”和“伸”古音相近,所以“信”又假借为“伸”,如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