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探析
一、中国民间剪纸源于社会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国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便已运用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语言。他们在贝壳、石头上穿孔打眼的活动,就是最初的镂空制作。在我国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陶器、骨器、牙器、玉器上的雕刻和纹样,都具有类似剪纸图案效果的雕镂方法。可以说剪纸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一把剪刀,一张纸,经济实用。它的这些基本的特点使剪纸在民间迅速传播。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采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由此可见,早在南北朝时期,剪纸已普遍成为人们祈祥纳福、敬神避邪等应节之兆的产物。迄今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在1959年到1966年期间,于南北朝时期的陵墓中先后出土的“对
f马团花”、“对猴团花”等一批纸样。描绘的都是跟人类比较亲近的动物,另外成双成对象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剪纸自汉代起方真正称之为剪纸,两千多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我国疆界广阔,众多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性,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剪纸风格,最主要的还是形成“南北格局”。正如郭沫若先生在《剪画选胜》里所讲:“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二、中国民间剪纸最突出的特点是依附于民俗和体现民俗观念中国民间剪纸这一古老传统的艺术根植于民间百姓之丰沃土壤中,在中国农业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是劳动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农村的生活、生产特点和习俗方式,以及剪纸的经济实用,给民间剪纸的形式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空间,民俗风情、传统习俗成为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如年俗产生了窗花、灯花和过门笺,婚俗产生了喜花,习俗产生了窖头花、喜庆纹样、刺绣纹
f样等等。中国人趋吉避凶的民俗观念和美好追求,往往通过从生活中寻求可以借助和隐喻的物象来表现。民间剪纸的“可爱之处”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点,采用谐音、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来完成。形成了“多子多福”、“连年有余”、“五福捧寿”、“娃娃坐莲”等一系列用吉祥语的谐音、用吉祥的寓意隐喻的民间剪纸。中国无穷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则是中国民间剪纸最好的创作题材。如动人而悲伤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和白娘子”,挑战王权的“大闹天宫”,展示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