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两方面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仅通过一次演讲就刻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任公先生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作者对任公先生正面和侧面的描写用不同的符号(星号和三角符号)标记。三、侧面描写(略析)1、学生举隅(学生读一读)2、总结:从侧面,也就是说从作者的评价和他人的感受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梁启超?(学生回答:受人景仰、风趣、才华出众、有感染力、有个性板书)3、教师过渡:启超先生是不是这样人,我们还是要看对他的正面描写。四、正面描写1、正面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学生回答:第3至第9自然段)2、设计:学生说说哪些给自己印象深刻描写,一同品味、演绎。3、板书:身材、面貌①外貌、风神穿着、步履稳健、潇洒神态、气质②开场白(语言、动作):既谦逊又自负,幽默风声音(极富个性):沉稳、底蕴足③演讲(动作、语言、表情):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感情丰沛且投入、可爱
f4、补注:①《箜篌引》原文(见幻灯片6):《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鲜津卒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名曰《箜篌引》。教师总结:你明明知道是送死,还要去渡河,为什么要这样义无返顾的奔赴死亡呢?(回答: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就是为了某种理想而殒身不恤的人,像启超先生,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为了国家与人民,他面对的是追捕、逃亡和淋漓的鲜血,正如鲁迅所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也许我们只看到了一个疯狂到堕河而死的男子,而任公讲这首诗的时候忆起的是那段峥嵘岁月,想到的是自己和如自己一样奋不顾身的革命者,所以才能演绎得如此精彩。)②《桃花扇》(见幻灯片7、8)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见幻灯片9):《桃花扇》写作背景明朝末年,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殉国。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攻下北京,中国北方大乱。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当时清兵不过有十多万,如果励精图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但南明皇帝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武将拥兵自重,互相打内战,只有史可法带领三千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