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环境下,农民工的努力却很难得到等值的回报,除工资水平低,拖欠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且拖欠的面往往较广、拖欠的金额量较多、清欠的难度较大、矛盾纷争也较多(王美玲,2007),这也就影响到了农民工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从这些方面出发许多学者就提出了要加强农民工工作环境的安全建设以及有效的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途径,有学者提出要解决农民工的安全隐患,必须要建设健全我国
2
f的法律制度、转变基层领导的安全观念、加强对企业生产环境的监督与检查以及加强对企业和农民工自身的安全教育(王金菊、徐鼎亚,2007),而针对于解决工资的拖欠问题则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强化劳动法律的执法和监察力度、加强法律的普及、建立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体系等(胡发富,2007)。可见,不论是解决农民工的工资待遇问题还是劳动环境问题都离不开法律的规定和援助。除了劳动环境之外,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也存在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住房上,农民工并不享有可靠的住房保障,目前的城市住房福利制度将农民工摒弃在外,再加上高额的房价,农民工更加无力去改变自己的居住处境(高淮成,2006),于是许多农民工就出现了居住边缘化和生活的“孤岛化”(王春光,2006)。在城市中农民工群体面临的又一问题就是其合法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其社会保障问题。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就使得农民工被排挤在了城市员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然而要使农民真正走进城市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目前农民工的保障制度门槛高,对农民工而言根本不适用,这就导致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参保率低。有学者就将农民工存在的这种社会保障缺失认定为一种社会排斥,这种排斥主要包括四类制度障碍: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结构性排斥、利益表达通道的缺乏: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性排斥、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经济排斥以及身份认
3
f同: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自我排斥(薛天山,2007),可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不仅存在着外部原因,农民工自身的意识等也有一定影响。此外,卢海元提出了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机制,主要有如实物换保障、股权换保障、土地换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小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卢海元,2004)。除了社会保障之外,农民工还被排斥于城市的各种体制之外,很突出的就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