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关切、关注,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亲民、爱民的殷切情怀;区委迅速的决策是成功处理此次事件的关键;新闻宣传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召开新闻通报会积极回应,最大限度的争取了舆论主动权;利用媒体力量协调动员救灾工作,对群众质疑及时解答,成为公共突发事件新闻宣传的典范,为小达坪滑坡事件的宣传报道工作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为我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宣传报道的基本模式。
f借鉴与反思:及时发布,有助于把握舆论主动权。新闻贵在“新”,满足第一时间“早知道”尤为重要。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和公众都想最早知道向谁、到哪里获取权威信息,有关部门只有尽早出来“发言”,才可能赢得主动权,或者一旦信息泛滥、资讯多样传播,势必带来负面影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新华网在震后18分钟第一个发出报道。在震后数十分钟,我国及时启动了迅速救援的机制,温家宝总理在震后2个小时,即飞往灾区,说明了我们抗震救灾行动的快捷。同样在四川,2009年6月5日8时许,成都一辆公交车起火燃烧,当场造成25人遇难的重大事故。8时46分48秒,四川在线较早发出题为《成都一辆9路公交车自燃,现场哭声一片》的快讯,随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由于在舆论爆发期缺乏官方的舆论引导,民间舆论场占主导地位,公众的舆论表达呈现多元化。多亏后来成都市政府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真相、引导舆论,才使公众的情绪趋于平稳。从中可以看出,抢占舆论先机的重要性。总体来看,突发事件影响大、传播快,舆论引导正确有利于化解矛盾、平息事态,否则将带来极为不利的被动局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新闻发布工作要坚持分类处理,“涉及重大政治性、群体性事件,危及国家安全、损害我国国际形象的事件,一般不作公开报道,可通过内参反映。确需公开报道的,要按照中央指示精神统一部署,授权新华社发布消息。”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把握好分类报道的“底线”,对是否适合公开报道作出判断。凡适合公开报道的,我们必须坚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原则和相关规定,切实提高预警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把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好、处置好。二、制定应对策略,强化舆论引导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工作,实际上是争夺“话语权”的过程,媒体充当“话筒”成为信息的放大器,党政机关和各利益方在争夺话筒发出自己的声音。成功的新闻处置是要让新闻媒体发出党政部门的声音,主导社会舆论,维护社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