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课
冯立收生物不是高考的指定要考的科目,而且升中考试也不用考了,学生往往不够重视。但是新课标下的生物课内容新颖,形象具体,生动实际,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上好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课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略谈浅见。一、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让学生提前“热身”。1、如何“引”学生预习?大多数的学生对生物不重视,要他们自觉去预习是可能性不大,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生物自身特点,发挥生物本身优势,通过有趣的生物现象、生物小故事来吸引学生去预习。在挑选生物现象、生物小故事时有三方面教师必须注意的(1)、所挑选的生物现象、生物小故事必须和所讲授的内容紧密相联系,不能一味只顾追求趣味而忘记了我们的目的。(2)、这些生物现象、生物小故事一定不能是书本中出现过的例子若不是这样就会减弱了吸引力。(3)、挑选用所学的内容理解这些生物现象、生物小故事有一定难度要起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如在讲叶片的结构时我就对学生提出“大家观察一下落叶大多数是叶面朝天还是叶背朝天?为什么?”由于栅栏组织比海绵组织重,所以落叶大多数是叶背朝天的。在讲到茎的输导作用时我对学生提出了“在北方当枣成熟时,枣农就挥刀砍断树皮,为什么?”由于存在韧皮部的筛管是运输有机养料的通道,被砍断后,有机养料就只能运到果实从而使到果实更加香甜,还有“藕断丝连”、“荷花出污泥为什么而不染?”等等2、如何“导”学生预习。能吸引学生去看书已经是成功了一大半,如何使到预习达到更好的效果呢?教师必须要求学生预习时做到以下三方面(1)、划出概念和名词术语,不使模糊或混淆。如“肾脏的结构”中肾小管、肾小囊、肾小球、肾单位,虽然从字面上看比较相近,但各有位置,也各有作用。(2)、记下疑点难点,注意老师在课堂上的解释分析。
f如在预习“尿的形成”一节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大多难以理解,应在书上作个记号,上课时注意老师的演示、解释和分析,从而深刻地理解尿的形成过程。
(3)、根据主要内容设想相关问题,草拟预习笔记。预习时可边看边把书上的主要内容归纳成一个个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或书上相关文字的空白处,这样预习的效果就更好了。这个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但只要教师能做出示范并且一直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一定能做到。例:预习“肾脏结构和尿的形成”时,可归纳成这些问题:①肾脏位于哪里?②仔细观察图“肾脏结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