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被孩子们奇奇怪怪的问题问烦了,那位老师冲他们说:”你们怎么那么多问题,这些问题跟我们的课文无关,我们还是赶紧到课文中来吧”听到这句话孩子们的问题越来越少,直到下课铃响孩子们再也没有问过问题。虽然这位老师的课告诉了孩子们是巨人的自私、冷酷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气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乐的花草树鸟,教学生懂得分享,但没有将孩子们的自主探究意识、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而是把孩子活跃的思维扼杀了,按照老师自己的教学思路主导了课堂,如果这位老师能多一点耐心,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思考,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得以开掘、真情都得以催发、智慧得以唤醒,他们变得更加聪慧、更加灵动、更加舒展,有了教师的用心期待,课堂上便有了花开一般美妙的声音。教育的对话艺术,就是在教育中对话,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抓住生命的每一个机会,点燃起生命的每一个火花。与命运建立一份友情《活着》读后感董丽玲散文作品余华的《活着》是一本很沉重的小说,沉重到令我不忍深读。书评上有一句话,我认为
f评价这本书最贴切不过了,那就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小说中的人物主人公的亲人、朋友,在主人公福贵平静得近乎外人的讲述中,在这
个叫做活着的小说里一一死去。父亲因福贵赌博输掉全部家产气极而亡,母亲因福贵被抓充军思儿心切而死,充军期间身边的战友中弹而死,儿子有庆为老师献血过量而死,闺女凤霞因为难产而死,妻子家珍积劳成疾最终抱病而死,女婿春生在工地上被水泥板砸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终年老体衰的福贵不得不与他在屠刀下救下性命的、也一样年老体衰的、也取名为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可以说,中国过去六十年的种种发生在底层劳动人民身上的几乎所有苦难和艰辛,都在福贵身上发生了。
但是这本书也绝非只是单纯地想通过福贵讲述自己苦难的一生来表现人生的不易,而更多地展现的还是支撑着福贵的那些活着的希望。可以说,小说是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那就是:人为何而活着?古罗马政治家西赛罗认为,人是为了思考而活着,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是为了自爱而活着,而本书的主人公福贵却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看这本书之前,曾经看过一个电视专题节目,节目中小说的作者余华这样介绍了他写这部小说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r